“中国航运大讲坛”北京开讲,学习领袖思想并探讨––发展海运经济 建设海洋强国
9月26日,由大连海事大学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航运大讲坛”第20讲走近人民大会堂,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介绍毛泽东同志维护海权、发展海运、建设海军等海洋战略思想和举措。 著名军事理论家、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陆儒德,以“毛泽东的海洋战略思想与建设海洋强国”为主题,从毛泽东的“大海洋、大海军、大战略”的视角,着重介绍了毛泽东的海洋战略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论述了毛泽东关于建立“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的战略思想,以及建设海军、发展航运,确定领海宽度,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等重大决策及实践经验。 在演讲结束后的讨论环节,与会嘉宾结合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展开热烈的讨论。相关领域代表纷纷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基础,尤其是在如今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行业都要着眼于转变观念、理顺机制,危中寻机,通过实现海运经济的突破,为海洋强国的建设奠定基础。
建设海洋强国的方针是由国内外形势决定的 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李航表示,我国的海洋工作任重道远,建设海洋强国的方针既是国内外的形势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需要更加面向海洋决定的。李航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要认知好海洋,开发利用好海洋,管理好海洋。对内要维护好海洋的开发秩序、保护好海洋的生态环境,对外要维护好国家的海洋权益。
海运强国是海洋强国的内容和基础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提出,海运强国和海洋强国关系非常紧密,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建设海运强国是建设海洋强国最初的目标和手段。“传统的海洋经济体系包括海运经济、海洋资源和海洋装备制造业三个主要部分。当前在我国,海运经济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王祖温解释,大力发展海运,还有助于实现国家走出去战略、维护国家权益。
期待我国海运业在“严冬”中理顺机制、转变资本结构 对于当前正处于低谷的航运业,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宝晨从三方面分析了原因:“当前的市场状况,导火索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对贸易期待有所降低,导致运价滑坡;但本质上是前些年的航运大繁荣使得大量非航运投资进入市场造成运力过剩;而对于我国航运企业来讲,体制机制等深层原因加剧了受灾状况。”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我国海运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清晰的海运战略;其次,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体制机制也有待完善。“例如,我国航运企业与货主的关系是分离的,使得过分关注短期效益导致运力过剩的问题在所难免,而日本是财团、企业和航运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自己的合作方式,就更注重长远的规划。此外,我们的航运企业和造船业也是分离的,导致企业很少关注技术革新。” 张宝晨提醒,虽然全世界的航运企业都在盯着中国,联合围堵中国的航运企业,但事实上,我国大的航运企业还没有一家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主导。“因此,我期待我国海运业在‘严冬’中可以尽快理顺机制、转变资本结构。”
航运企业要向物流发展,延伸到陆地才能提高附加值 中外运长航集团董事长赵沪湘表示,在当前的环境下,航运企业要从三点着手。一要明确目标,即我们航运企业必须成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企业。 二要抓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首先要转变观点,认识到大并不是强、并不是好。其次要提升管理水平,这里面包括战略管理的调整、市场意识和手段、服务能力,特别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我国要建设海运强国,资金不是问题,人才和软实力更重要。 第三,航运企业要向物流发展。海洋的尽头是陆地,对海运的需求也来自陆地,海运本来就是物流的一个环节,不是全部,所以海运企业要向陆地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附加值。 |